2018-12-28 来源:学邦技术
近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江苏省溧阳中学一高二男生因抄袭,被班主任口头教育,并要求他次日向全班做检讨。但在受到批评几个小时后,该16岁男孩从自家小区的楼上纵身而下。
又一年轻的生命坠落星河,身为老师,我们比谁都心痛!但心痛之后,又瑟瑟发抖,因为天知道家长会不会把锅甩给学校、甩给老师。果不其然,孩子过世后,父亲悲痛万分,认为学校江苏省溧阳中学在教育学生上处理不当才会引发如此后果。
让老师长舒一口气的是,这次教育局站出来说了公道话:
省溧中及溧阳市教育局认为,学校及老师在教育孩子上并无不妥——班主任要求学生写检查做检讨,是一种正常的教育手段,且当事教师的教育行为没有违反上级相关规定,也没有违反国家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周末,按教育局规定,学生不应该去学校上课。被要求向全班做检讨方式不当,伤害孩子自尊心,直接是此事的导火索。”孩子父亲说。溧阳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表示,省溧中规定每周日下午四点后提供课后服务,学生可自愿回校到教室提交作业、自修、练习,教室里有教师义务在岗检查作业、答疑辅导。此举“顺应家长和社会需求”。
溧阳教育局还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上级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意见,明确要求各地要强化中小学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小学校要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省溧中上述操作即是对这一倡导的实践。“没有叫学生上课,只是要求每周日下午4点叫他们来学校交作业,因为有的老师需要提前批阅,以备第二天讲课。”溧阳中学校长黄跃华称。
解气!教育局的回应引起极度舒适!这犹如一场智者与“痞子”的博弈!要不是教育局站出来说公道话,这位班主任可能又要背黑锅,又要被网友和家长的唾液淹没了……
关于这次事件的讨论,认为老师没错的,多是从老师是行使正当教育权利,这也是老师的职责等角度。而认为老师有错的,多是认为老师采取的批评方式不当,为何要让孩子在全班面前道歉的立场。标准确实难以界定。甚至有老师赌气说,不知道哪句话哪个举动就触犯了学生的自尊心,给自己惹一大堆麻烦,以后只表扬就不批评了,什么烦恼都没有。
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批评学生成了个“事儿”?!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受害的首先是学生本身。比如,面对校园暴力,老师如果不敢大胆出手,及时批评制止,一方面会纵容施暴学生,使其逐步走上歧途;另一方面,也会使受欺凌学生雪上加霜,造成二度伤害。同时,这也是对双方学生家庭及社会的不负责任。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绝非小事。学生如同树苗,如不及时修枝剪杈,极易长成“歪脖子树”。孩子不能在蜜糖和赞美声中长大,适宜的批评有百利而无一害。很多人长大后对老师充满感激,就是因为老师及时给出批评,“悬崖勒马”,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感慨,毕业后真正感恩老师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评多的学生。
当然,作为教师,还是要讲求方式方法。毕竟,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能用艺术化的手段使学生变得更好,才是教育的真谛。
学生有错,老师批评,这何罪之有?
但孩子的心理相对脆弱,老师的批评则需要讲究时机和方法。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
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也提到过老师批评学生的一些基本原则:控制情绪很重要,保持冷静,切不可大发雷霆。尽可能做到人后批评。正面积极要求效果更好,用肯定、认可和引导代替指责、训斥。不要把学生的错误与学生的人品人格混为一谈。让学生把话说完,如果老师武断地阻止学生申辩,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相信自己。于永正老师曾发文批评学生要讲艺术,现在分享给各位老师。
避免用斥责性语言
于永正老师在批评学生时总是努力避免使用诸如“你算是没法治了”之类的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语言。于永正老师有一位学生朱飞,这学生与他的名字一样,带有“飞”的特点。数学老师几次向于永正老师反映:每次考试,应用题很少全对,读题时目光像飞一样,读不进去,理解能力差。期中考试后,数学老师验证似的把朱飞的试卷朝于永正老师桌上一放:“看看,六道应用题错了三道,不是理解能力差是什么?”
“理解能力差?可千万别这么对他说。”于永正老师说。下午自习课于永正老师把朱飞请到办公室,交给他一张试卷,请他把其中的三道应用题(即他做错的三题)做一下。要求他每题至少读五遍,第一遍慢读,并要用笔尖指着读,做到“字字入目”,边读边想。读懂了上一句,再读下一句。如果读五遍仍读不懂,再读第六遍、第七遍。
卷子交上来了,两对一错。
于永正老师把期中数学试卷递给他:“看看,为什么考试时没做对!”“我最怕应用题,老师说我理解力有问题。”他喃喃地说。“应用题怕动脑子的人。你不是理解力有问题,而是没用心读,没用心思考。做错的一题,你也能想出来。回家去想,给你三天时间。”第二天他就做出来了,并一再声明,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把斥责性的理解力差、马虎粗心一类的话变为启迪性的、期待性的语言,这是一种艺术的批评。
坚持我的说法
这样的师生对抗局面时有所见:
师:你怎么这么粗野!净说脏话!
生:谁净说脏话了?谁叫他先骂我的!
师:他骂你已经不对,你再回敬一句,岂不是错上加错!各自应当考虑自己的错误嘛……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夫妻双方切勿当着孩子的面争执的文章。文章说,为了避免争执,在向对方提出批评时,应坚持“我”的说法。例如说“我感到生气”而不说“你这么顽固”。这样可以避免相互指责。坚持“我”的说法更适用于批评学生。一位学生未完成家庭作业,居然逃学半天。早上,他照例背着书包上学,中午照例背着书包回家。家长却被蒙在鼓里。
“老师十分生气!不完成作业已经不对了,再逃学,不是更错?你爸爸妈妈知道了,不更气?”老师严肃地对他说。不但坚持“我”的说法,连家长也“裹”进来了。他什么也没说,眼皮垂了下来。
老师继续说:“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你会这样做。要知道,你失去的不只是一上午宝贵的时间,而是诚实。我感到痛心,希望不再出现第二次。当然,你爱面子,没完成作业怕批评。但你忘了,逃学不更让老师难以原谅?”
“老师,我绝不会再有第二次了。”他发誓。“我相信你言而有信,不会令我和家长失望。”逃学的事再也没有发生。
榜样就是一种无声的批评
有经验的老师看到地上有纸屑,会不动声色地走过去捡起来。这时,凡是看到老师这一举动的学生会不由得朝自己的座位下面瞅–看看有无字纸等脏物。这既是榜样起的作用,也是一种无声的批评。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艺术的批评。批改作文遇到字迹潦草的,总是情不自禁地写上“希望把字写工整”的话。写这样的话的时候,我总是小心翼翼地一丝不苟地写。假如一气之下(遇到这样的作文,常常改着改着气就来了),“意到笔随”,来个龙飞凤舞,还不如不写得好。看到老师写得比他还潦草得多的字–而且是批评学生写字不好的字–学生会怎么想,怎么说?有时,把不认真书写的学生喊到跟前,看一些字迹工整、字体娟秀的作文,什么也不说。当然也不让学生评论与表态,看完就离开。
批评,有时需要电闪雷鸣,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凝重委婉,有时也需要默默无声。有些事理说清楚了,反倒什么都没有了。
看服比说服更有效果
批评有“说服”和“看服”之分。“看服”就是让学生看正面的东西,使其受到感化。无声的批评就属于“看服”。说服也罢,看服也罢,倘若能把握好时机,讲究点方法,效果会更佳。
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十分出色的作文。老师请他在班里朗读。读到精彩处,老师在一旁评点,并带头为他鼓掌。在班里当众读作文,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不少人上了六年小学都没有得到一次这样的机会。
老师端详着他的作文,爱不释手,自言自语似的说:“真是出乎意料。写出这样好的文章,谁不喜欢!唉,如果不那个,该多好!”说到这里,老师装着失言的样子说:“我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了呢?人家已经改了,还说!”这位同学的脸顿时绯红。此时,用话来窘他,效果肯定好。老师说的“那个”,其实学生们心里十分了然。这位学生有个偷东西的毛病。前不久,才在同学家里偷了钱。一犯再犯,后果堪虞。
不久,有一个学生在街心花园拾到一个书包,里面除了书簿、文具之外,还有钱。从本子上得知,失主是附近学校的一名四年级的学生。老师郑重地表扬这位拾包者不为钱物所动的品质,教育大家要做“喻于义”的“君子”,不做“喻于利”的“小人”。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老师请这位学生陪同拾包的同学一起将书包送到失主所在学校。
请相信,老师和家长从不应该也不能是敌对关系,家校携手才能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什么是学讯通?
学讯通是一个学校、老师、家长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学校、老师可通过学讯通将学生到离校、在校学习成绩、课程安排与消耗等情况即时反馈给家长。而家长也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掌握孩子在校表现,并与老师实时点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