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最新 学邦动态 应有尽有

  • 当前位置:学邦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教育部: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等5项高考加分项目!“奥数热”会全面遇冷吗?社会上都有哪些声音?
  • 教育部: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等5项高考加分项目!“奥数热”会全面遇冷吗?社会上都有哪些声音?

    2018-03-22 来源:学邦技术


    新规出炉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相关规定。


    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通知》明确了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全力保障高考工作安全平稳。加强高考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集中开展考试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加强试卷流转环节全过程监管,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精心组织、平稳实施好改革试点,落实好改革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专项改革。进一步推进减少录取批次改革和高职分类招考。


    三是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入学机会公平。继续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依法依规加强对“高考移民”的综合治理。


    四是进一步严格规范招生工作管理。严格遵守“30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认真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要求,严格特殊类型招生管理。加大招生违规处理力度,对各类型招生中弄虚作假的考生,除取消其相应类型招生资格外,同时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


    五是进一步强化高校考试招生信息安全。增强安全意识,健全保障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招生信息安全。


    六是深入开展招生宣传服务工作。加大考生诚信教育,加强招生宣传和综合保障,为残疾人平等参加高考提供合理便利。坚持正确导向,规范志愿指导和新闻报道。


    时间线:取消高考加分3年前就已布局


    其实,早在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就提到了“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早在2015年,河南省就已经发文明确取消加分项目了。 2015年3月,河南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其中规定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以下5项高考加分项目,已经获得的相关奖项、名次、称号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考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供高校录取时使用。

    经过3年的过渡,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而在整整一个月前的2月23日,教育部对外发布“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并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


    就在近期,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具备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名单和运动项目,这类高校已达279所,包含28个项目。


    可以说,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新的体育特长生升学渠道。可以说,取消特长生招生,并不是要取消特长生,而是要让真正的特长生脱颖而出,同时也让招生环境更加公平、合理,让孩子们不再为妈妈学琴、不再为无中生有的特长而耗费时间和金钱。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处处长隆胜军就曾经对记者表示:“体育分数不再单单是5%学生的升学保证,体育被纳入到全民教育体系中,是好事儿。”

    “奥数热”会全面遇冷吗?


    对不少家长而言,最关心的恐怕还是取消竞赛加分。


    不止高考,现在的小升初和中考,奥数、科技类竞赛荣誉,也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培训 比赛”的产业链,没有起到开拓学生心智、训练思维的功能,反倒养肥了一批培训机构。为“起跑线”焦虑的家长,不惜重金为孩子报名各种竞赛培训班,从教育资源的占有上,形成了另外一种不公平。


    2001年,教育部要求奥赛成绩不得与招生挂钩,但直到今年,政策才显示出效果来——原定于3月10日举行的“华杯赛”决赛暂停,“中环杯”和“学而思杯”也相继宣布停赛,这被视作奥数降温的信号。


    但疑问在于,顶着禁令火了17年的竞赛,如何清除其土壤?取消高考加分后,如何让竞赛回归本位?


    取消高考竞赛加分,只是解决了高中升大学环节的招生公平问题。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小升初、中考,与之奉行的是同一套逻辑。高考层面,可以将竞赛逐步纳入自主招生的考量范围,但在高考前的升学中,竞赛还会继续扮演敲门砖角色。除了“一刀切”的禁止,教育评价机制单一的问题仍待解决。


    竞赛最为激烈的一线城市,学生的素质和水平,通过传统的教科书和做题、考试,未必能够明确地区隔开来。


    纯应试和分数竞争无法拉开差距,另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稀缺,使得学校和家长在分数之外,依靠奥数等竞赛,开辟一条新的评价管道。这正是奥数类竞赛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不是培训机构能量有多大,而是学校离不开这种评价机制。


    这意味着取消高考竞赛加分,其意义可能只能止步于减少招生黑幕,在教育导向上,未必能真正撼动持续了多年的竞赛热。


    当然,有些竞赛也不需要“一刀切”的禁止。在很多欧美国家,它被视作训练学生思维、发掘科学奇才的重要工具。


    就在近期,北大、清华分别设立“数学英才班”,录取对象就包括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取得优异成绩者。取消高考加分,和发现真正的特长生和人才,其实并不矛盾。


    要让竞赛回归本位,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在分数之外,教育如何更多元化地评价人才?


    最立竿见影的,是强化自主招生,让学校根据自身的方向和特点,来灵活选材。而从小学到大学整个教育体系纵向来看,现阶段最具导向意义的还是高考,高考评价机制的是否综合化,决定整个小学、初中、高中,以何种原则来培养学生。


    这意味着教育部门的放权,意味着大学在招生上将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显然,这条路依旧漫长。


    社会声音


    对于这一消息,考生和家长、教育界人士大多表现平静,大多数人均认为,这一举措有利于维护高考公平,对考生尤其是体育考生并没有太大影响。


    来自考生的声音  


    高三学生小杨、小赵、小刘等人表示:


    高考第一次模拟考成绩刚出来不久,自己的备考心理压力还挺大的,目前基本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的状态。所有涉及高考的信息,都来源于学校和老师,对网上资讯根本无暇顾及,也不敢分心去浏览。


    考生家长姚先生说:


    自己有从朋友圈得知了这一消息。不过,对于全国性的高考加分项目,他们先前并不是很了解,反而是看了消息后,才知道竟然有这么几个高考加分项目。

    他认为,国家取消这几个项目的高考加分,有利于维护高考公平。


    体育生家长李女生表示:


    自己的孩子虽然是体育生,但已于此前通过了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考体育术科统一考试,不属于“高考加分的体育特长生”,所以并没有什么影响。


    点赞:取消加分才是最公平竞争


    《人民日报》称,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特长生招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人动用财富与人脉资源违规享受政策红利,一些人以招生权进行利益交换,一些地方特长生招生异化为灰色利益链条,扰乱了招生入学秩序,破坏了教育公平。


    某问答社区的一个高票回答中,答主表示:


    “对于有钱有权的人,可以轻松给高考买20分。20分对于高考生来说太重要了,有的孩子复读一年都多考不上10分,真正时候1、2分就可以决定一个孩子命运,是上985还是去211,或者普通大学。所以,取消体育特长生才是最公平的竞争。


    来自行业的声音   


    也有教育培训机构人士,对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高考加分,表示不能理解。


    该人士认为,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其知识要求和知识难度,都是非常大的,具有较强的挑战性、竞争性,取消高考加分,可能会打击小部分爱好学习、接受挑战的学生的热情,影响他们的求知欲望。


    也有行业人士,表示,此次新规是对教育改革有着积极影响!


    >>>奥数潮迫使大量普通学生陪跑?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教育业内人士谈了禁奥(数)对国际奥林匹克竞赛(IMO)成绩的影响。


    有人说国家禁奥影响了我国在IMO的成绩,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国家第一次大规模禁奥是在2013年,禁的是小学奥数,而IMO成绩下滑是在15年,参赛选手是高二高三的学生,怎么都不可能受禁奥影响。反而小学奥数的培训热潮才是我国IMO成绩下滑的罪魁祸首。


    IMO拼的首先是天赋,其实才是努力。奥数培训热潮之前,有天赋的学生能轻易地脱颖而出,再经过层层筛选为国征战。


    然而现在的奥数培训把各种应试技巧教给没有天赋的学生,让他们通过死记硬背也能考得高分,反而让真正有天赋的学生在小学奥数阶段优势不明显,有更大的可能遭遇淘汰,使得层层筛选的IMO选手质量反而不如以前。


    回想一下,2015-2017年IMO的选手经历的小学阶段正好是2007-2012年小学奥数培训热潮越演越烈的时候。


    至于这是不是坏事就见仁见智了,至少这和禁奥之间没有关联。而奥数热潮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前10%的优等生稀释了前1%的天才,同时迫使后90%的普通学生陪跑。

    >>>取消奥赛加分与北大清华招“奥赛班”不矛盾


    在教育部提出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奥赛等高考加分的同时,北大清华几乎也发出了奥赛生“召集令”,例如北京大学于3月20日晚公布的首届“数学英才班”,其招生条件之一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取得优异成绩者。


    清华大学首次公布的“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招生办法里,也提出入围学生中,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免试。那么,禁奥与北清招生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国家层面取消奥赛获奖加分,是治理全民奥赛,是防止家长只为政策性加分不顾孩子兴趣培养。而大学自主招生关注奥赛获奖学生,是由大学来评价学生的特长与大学的招生要求是否吻合。


    比如,一名学生获全国生物竞赛二等奖,按原来的加分政策,将加20分参加高考录取,报经济学、管理学专业都认可。而高校自主招生则由学校测评特长,这名学生申请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大学就可能不认可这一竞赛成绩,因为与专业培养人才要求关系不大。只有报考与生物相关的专业才认可,且还要进行面试。


    >>>自主招生为奥赛升温加分?


    根据自主招生要求,学生对待奥赛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功利,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特长,以特长选择大学和专业。


    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招生的通常做法,在美国,奥赛获奖学生,也受大学欢迎,但选奥数的学生,只有5%左右,是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才参加。


    虽然多数义务教育竞赛被限,但从目前参与试点的自主招生高校情况来看,多数都将“竞赛获奖”作为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初审、获得自主招生降分录取乃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几近必要条件。


    例如北京大学在2018年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中,就包括其中一条,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全国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清华大学在自主招生中也提到,其中一条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具有学科特长,且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等等。


    由于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还和统一高考录取嫁接,是给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一定录取优惠。


    因此,这还被一些人理解为变相的高考加分,导致有部分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还是以功利的态度对待自主招生。


    这就需要自主招生进一步改革,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建立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机制。


    也有观点认为,应该取消普适性加分,让渡到个体高校降分,这相当于教育主管部门行政权力的下放,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在教育部提出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奥赛等高考加分的同时,“禁奥”对国际奥林匹克竞赛(IMO)成绩有何影响?


    义务教育竞赛被限,是否能改变家长疯狂“拔苗助长”的学习风气?


    又是否是维护了教育公平?

    扫码关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