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0 来源:学邦技术
很多年前,著名西班牙画家戈雅收徒弟的条件是这样的:
“聪明但贫穷的学生,不要学费我也收;又笨又穷的学生我不要;有钱但笨的学生我也收,毕竟他们的学费能够供养第一类学生;至于聪明且有钱的学生,我到现在还没碰到。”
如果戈雅活到现在,估计会如愿碰到这么一批既优秀又有钱的“优质生源”。
当【普通家庭】在考虑是否要送孩子去“昂贵”的名校读书时,
【精英家庭】已经在名校里考虑孩子的素质教育了。
当【劳动阶层家庭】的孩子考虑是否要继续留在大城市的时候,
【中产阶层】的家庭已经在考虑孩子是出国还是继续留在国内高考了!
1、富人家的聪明孩子;
2、富人家的普通孩子;
3、富人家的傻孩子;
4、普通人家的聪明孩子;
5、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
6、普通人家的傻孩子;
7、穷人家的聪明孩子;
8、穷人家的普通孩子;
9、穷人家的傻孩子。
民办学校首选富人家的聪明孩子,其次是富人家的一般孩子,然后是普通人家的特别优秀的孩子,接着是穷人家特别特别优秀的孩子,也包括个别富人家的傻孩子(关系户,条子生,没办法拒绝。)
不必担心穷人家的孩子承担不起民办校高额的学费。世界是公平的,正如金钱一样,智商和勤奋也是优质的稀缺资源,民办校是不会忘记穷人们的优秀孩子的。
只要穷人的孩子足够优秀,民办学校有一个重磅杀手锏:奖学金。这就是戈雅的话:用富人傻孩子的学费来吸引穷人家的聪明孩子。这也是一种别有滋味的利益交换。
如此,留给普通公办校的就是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普通家庭的傻孩子、穷人的普通孩子、穷人的傻孩子。
普通公办学校要想东山再起,其难度可想而知。生源、师资、政策、资金都无法与民办校相提并论,竞争结局可想而知。(虽然还是有不少公办学校仍然保持优质,但并不会影响民办学校的上升速度。)
当然,民办校的崛起也未必一定导致公办普通校的崩盘。比如:由于民办校的办学经费基本来于自筹,政府节省下来的大量教育经费完全可以投入到公办普通校的升级改造上,比如硬件提升、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薪金以吸引高素质教师、改造大班额实行小班化教学等,甚至可能是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和质量的新契机,关键看管理层的决心、信心和方法。
公平和效率是个永恒的难题,就看博弈的主导权在谁手中。通过这一轮资本和学校的博弈,教育在静悄悄中完成了一次阶层的凝固。
由于中招、高招依然存在,由于残酷的升学竞争依然存在,比拼考试成绩仍然是莘莘学子的最终出路,家长们对于“好学校”的渴望依然存在,他们对于均衡政策下的“中等校现象”并不满足。
可见,家长们对于“考试”的情绪是何其复杂?一边在恶毒的诅咒,一边又在强烈的怀念。
我们要上更好的学校,要有更高的升学率,我们不但需要好老师,还需要好同学,哪怕—-让我掏钱也行,多掏一点也行。我们需要的不是差不多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好的教育。让我输在终点可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
世界的逻辑就是,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利益,就会有产品满足这些需求。这时候,这种产品出现了,这就是民办的“好学校”。这种产品,天生对公办学校形成全方位碾压。
它可以跨学区通过考试选拔优质新生,所以它的生源是好的,这里有好同学,这是民办学校的第一个核心竞争力,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只有生源好了,才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序管理、应试训练,才可能成规模的提升升学率。
它可以高薪吸引优秀师资,同时由于采取公司化聘任制管理,民办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和业绩考核也更加严格。而公办学校的低薪资,客观上也促使大量公办教师加盟民办学校。这里有好老师和好管理,这是民办学校的第二个竞争力。
它可以规避某些办学政策,以所谓“全封闭”“全寄宿”等理由,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进而提升考试成绩。这也客观上迎合了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懒惰。办学行为天然形成政策特区,这是民办学校的第三个竞争力。(至于硬件和环境,随着公办学校的升级改造,民办学校倒未必有多大优势。)
以上三个竞争力同时发威,民办学校在升学成绩上碾压公办学校,几乎呈现摧枯拉朽之势。所以,即便是高收费,为民办校买单的家长仍趋之若鹜。
综述:民办“好学校”的“好”,是考试的副产品,是家长们为迎合考试的消费行为,是在公共领域引入市场竞争(其实是非正当竞争)的后果。
阳光之下并无新鲜之事,人类的历史有惊人相似。
类似的教育分层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是过往旧事,精英阶层的私立学校和普罗大众的公办教育,其办学水平差距之大,比国内有过之无不及。
欧美顶尖的优质中小学,几乎全是高收费私立学校。如英国的伊顿公学、哈罗公学、西敏公学等,字面上叫做“公学”,其实都是如假包换的私立学校。而由政府提供的公办义务教育服务,也仅仅只能提供基本水平的保障,尤其是对学生的知识保障水平不敢恭维,一些公办校的校风之差恐怕也让人瞠目结舌。
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公办中小学的招生基本上也是免考试的就近入学,其办学经费来自于所在学区的房产税,因此公办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悬殊,由学校所在学区的房产价格、居民构成、收入水平、生源质量决定。
而美国的私立学校也是收费昂贵的小班教育,实行择优录取考试入学,其办学模式和国内民校有相似之处。美国排名前50名的大学,大部分新生来自私立中学,而公办中学能升入名牌大学的新生那是相当罕见。
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分层比中国历史要悠久得多,教育的阶层鸿沟可比中国大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让中低阶层子弟实现逆袭的制度设计之一。(所以,不要老是抱怨什么“应试”不“应试”的,压力大不大的。谁受惠,自己心里没点儿~数么!)
但东西方的教育分层又有着深刻的不同。西方的精英学校私立化,不仅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此,在大学阶段也是如此。比如美国的常青藤名校,英国的剑桥、牛津等名校,无不是私立大学,其经费主要靠学费、捐款和自营收入。
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义务教育阶段在向西方靠拢的同时,最顶尖的大学则完全是公立高校,如清北复交等所有的“双一流”“985”“211”高校都是政府直属公立大学。其经费基本靠政府财政拨款,比如仅清华大学的年度经费就在300亿左右。
有什么区别呢?
西方的精英阶层为私立中小学买单的同时,也在为私立大学买单。中国的精英阶层只为民办私立教育买单,并不为公立大学买单,而他们的子女通过义务教育民办校的强化学习,在通向公立名牌大学的道路上占据着显著的比较优势。
这可能才是问题的实质,这可能才是教育分层的最终含义。
在浙江、上海新高考方案实行一轮之际,我们不难做出以下分析:
“由于新高考方案淡化了高考选拔权重,突出了名牌大学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录取机制,加之选考和走班制、竞赛、自主招生、外国语送生制度的存在,高校招生有从考生之间的个人应试竞争演变为考生家庭之间综合实力较量的趋势,这对于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恐怕未必是利好消息。”
这世界,对于只会靠汗水来奋斗的人们来说,显得越来越残酷了,资本、信息、家庭,正在铸造越来越高的成才门槛。
“知识改变命运,拼搏成就未来。”曾经是激励一代人学习的口号,现在似乎失去了激动人心的力量。
教育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也难以逃脱历史演进的规律。有目共睹的事实是:
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运动,正在催生着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富裕阶层,同时也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剧烈的阶层分化,阶层鸿沟日益扩大,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分层。
问:“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教育极度不公平的时代呢?”如果答案是“会”,那么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我们只能先接受它,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罗振宇的结论是: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我们会看到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一个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没见过的局面,那就是:教育分层。
但是,中国社会刚刚出现了财富分层,社会分层还没形成,教育分层只是在萌芽,每个人都还有机会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来改变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