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5 来源:学邦技术
批评是真诚的爱护
批评是宝贵的支持
批评是崇高的奖赏
批评是珍贵的礼物
唐太宗即位时,630年(贞观四年)
唐太宗筹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
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掉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获得同桀、纣一样的下场。
对如此锋利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定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
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否决,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嘴,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慨而杀人。争辩的功效,唐太宗折服了,而且称赞戴胄秉公功令。
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应难堪,下不了台。不外过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本身避免过掉。
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攻讦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更正自已过掉的一面镜子。魏征病死时,唐太宗很是哀痛,痛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酬报镜,可以明得掉。……今魏征殂(cu,死亡)逝,遂亡一镜矣!”
一代君王尚且如此,
我们又为何不能接受批评呢?
一般人被批评时,
心里会不痛快;
当一个人去批评另一个人时,
也知道对方心里会不痛快。
如果是关系一般的人,
你批评他就会得罪他,
所以犯不上因批评对方而得罪对方。
关系很铁的人,
如果被批评时还听不懂,
也会被得罪。
认为对方是关系铁、听得懂的人,
才会直接批评对方。
所以,批评你的人是你生命中的贵人!
年轻的时候心高气傲,
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面对他人的批评常常认为是挑衅,
是找茬,是无理取闹,很少安静地审视自己的错误。
从小到大批评自己最多的人是谁?
是我们的父母。
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
在学校批评你最多的是谁?
是我们的老师。
哪个老师不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有出息?
同样,今天那些批评你的人,
也是为你好,觉得你还是个人才!
人人都爱听肯定、表扬的话,
所以才有“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
对你负责任的人才会批评你;
认为你“孺子可教”的人才会批评你,
真心待你的人才会批评你,
愿意操心劳力教你带你帮你进步的人才会批评你……
良药苦口,
这年头真正听到别人跟你说句心里话,
别人真正为你成长与完善来批评你,
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一旦有人批评你,你一定要珍惜。
当你拒绝的时候,
一次、两次、三次之后,
就没人会批评你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最终碰壁的时候,
很多人问道:“为什么没人早些告诉我?”
其实当初就有很多我们的亲人、朋友提醒过我们,
当时或许自己还暗想:
“费什么话啊,这么简单的道理好像谁不知道似的!”
当时或许自己已经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还不知道什么才叫做“夜郎自大”……
一是批判、判断、评价,是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议好坏;
二是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面对批评,我们应该高兴才对,
但为什么有人一遇批评就有抵触情绪呢?
批评你的人,都是关注你的人。
如果一听到有人说坏话,就急着替自己辩解,那你什么事都做不成。
一是尽力去做好你应该做的事,用事实证明你是对的,那么别人再怎么说,也无关紧要了。如果事情确实没做好,就是花10倍的时间和力量为自己辩解,也没有用;
二是去和批评你的人交谈,听取意见,也许你会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受到批评用不着气馁,关键是要去正视,这是相信自己,也是信任别人的表现。
严是爱,松是害。
批评是一种严,
因此,批评本身也就是一种爱,
而是一种高层次的爱。
批评和意见是一种“忠言逆耳”,
真正要做到“拉下脸”去批评一个人,
批评一件事,
是对被批评者的信任和寄予期待,
也彰显出批评者的胸怀坦荡、
光明磊落和真诚待人的优秀品质,
这样的人使我们人生中的良师益友。